【新思想引领新征程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筑牢国家安
对此,他有如此解说:某之说《易》,所以与先儒、世儒之说皆不同,正在于此。
对天命说作了修正,大肆宣传惟命不于常(《尚书·康诰》)、天命靡常(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)和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(《尚书·蔡仲之命》),认为天命是有的,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,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,失德就会失去天命。至于近时伊、洛诸贤,研道益深,讲道益详,志向之专,践行之笃,乃汉、唐所无有,其所植立成就,可谓盛矣。
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,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。善人为国百年,可以胜残去杀矣,谓此言圣王拨乱而起,被民以德教,变而化之,必世然后仁道成焉……此为国者之程式也。他的道统观是泛指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,或称之为内圣成德之教。若曰传尧、舜之道,续孔、孟之统,则不容以形似假借,天下万世之公,亦终不可厚诬也。当然,这三个方面各有功能,各有局限,所以必须顺应社会的变化,针对不同时代的问题,迭相为用,才能王化大成。
陆九渊以继承孟子之学而自居。汤乃以身祷于桑林,曰:‘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阳明强调心外无理,作为纯粹体验结构的良知心体也是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天理(良知即天理)。
中国隋唐佛教所讲的心体概念, 则将能缘心转成先天心体,如《起信论》所说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心。这有如缘起性空, 世间人只能概念性地思量、认知这个道理, 而惟有圣者方能亲证 (直观明见) 缘起性空之理。49 (3) [瑞士]耿宁:《人生第一等事---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》,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, 第135页。儒家心性论旨在明见人性本源,经由尽心尽性而知天, 与天道相契应,实现生命境界的超越。
形而下的经验事物由于以形而上的道体为其存在根据,而具有了生生真机,成为实理贯通流行的无限场域。盖缘起事物无自性空,当体即是真心体。
朱子谓:心体本正,发而为意之私,然后有不正(5)37,又说:情本自善,其发也未有污染,何尝不善?(6) 37就是说,本心应物,自然发而为善的情感等意向活动。直觉智慧之心亲冥法性,与性合一(境智不二),此即心性合一。问:情亦是发处,何以别?曰:情是性之发,情是发出恁地,意是主张要恁地。宋明儒把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称作天理流行。
朱子说吾儒万理皆实,释氏万理皆空(4),可谓道出儒、释的本质之异。张载所说见闻之知属于认知心。二程说:道之外无物,物之外无道。无色界定包括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。
陆九渊对此表示了称许,说此理已显(8)。陆王心学也同样重视静中涵养。
性体感应而呈现出各种道德情感, 这是性体感应流行的结果。23 (4) 《张载集》, 中华书局1978年版, 第333页。
王阳明本人早年也曾习学静坐,被贬贵州龙场期间专心于静坐:日夜端居澄默,以求静一, 久之胸中洒落(9)42。在佛家哲学中,情字主要指情执妄念,包括一切无明烦恼等心理现象,也包含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。宋明儒家认为,人性根源于天道。而宋明儒学则将情分为道德情感与经验情感。21 (2) 《朱子语类》, 中华书局1986年版, 第324页。大乘佛教讲真谛与俗谛不二,意在表明性空与缘起的圆融,缘起决定了世间事物的非实有性。
但普通人本心往往受人欲遮蔽,其所发意念则为恶,故有私意或恶的情感发生, 此谓性情二分。摘 要:以心性论为中心, 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, 可以发现: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、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, 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
9 (7) 《佛藏要籍选刊》第9册,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, 第68页。进入无色界定,没有感官和思虑,没有任何烦恼和欲望,只有极微细的纯净意识。
(《朱子语类》, 中华书局1986年, 第324页) 朱子说:致知乃本心之知。佛家重视静中功夫,静即禅定。
朱子称这种工夫叫慎独,即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(4),通过这种方法能达到本心的觉醒清明:所谓静中有个觉处,只是常惺惺在这里,静不是睡着了(5)。22 (3) 朱子有致知与知至的分别, 前者指良知于格物的意向性行为中非对象性自知理, 但受人欲的影响不够清晰, 后者则是指良知在格物意向性行为中彻底地明见理。(《王阳明全集》,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, 第108页) 说明良知并非可以独立自在的实体, 而是在感应处当下照面。在佛家哲学中,情字主要指情执妄念,包括一切无明烦恼等心理现象,也包含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。
《起信论》讲一心二门:一者心真如门,二者心生灭门(1)28。周子把宇宙的创生与万物的终成称作诚:元亨,诚之通。
实际上, 性体源于宇宙生生之道, 性体即心体, 道体以生生为义, 性体则以感应为义。所谓性空,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。
孟子就认为,人具有四端,四端即本心,也即人之本性。实理流行,万物各得其所。
作为宇宙、人生的本体,理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本体。由此,在宋明儒那里,理是实理,事是实事:实有是理,实有是物(6)8。(5)中观学派发挥的是《般若经》思想。33 (2) 法藏:《华严金师子章》, 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第3册, 第201页。
注释: 1 蒙培元:《理学范畴体系》, 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, 第14页。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。
朱熹认为,须是静坐,方能收敛(2)。而作为良知的流行发用,经验情感和行为则是普遍天理的特殊化、具体化。
华严宗认为,若了知妄情本空,则当体即性:情尽体露之法,混成一块,繁兴大用,起必全真(2)29。本心是至善本体,其所发意有善恶之殊(4)37。